1937年10月19日,红一方面军完成了艰难的万里长征,终于到达了吴起镇。长途跋涉、历经风雨的他们,带着疲惫但满怀希望的心情,跨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。
第二天,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向直罗镇发起了猛烈进攻,红军经过四天的激战,成功赢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。这一胜利不仅为中央领导层的决定奠定了基础,也为将全国革命的大本营迁至西北提供了支持。
紧接着,中央军委决定进攻延安的南大门——甘泉。时年耿飚是红一军团1师的参谋长,杨得志则是红一师1团团长。两位年轻将领接到命令后,带领部队向甘泉进发。
在刚刚经历了直罗镇的胜利,红军士气大振,大家纷纷骑上了缴获的战马。耿飚骑的是一匹青色的马,而杨得志则骑着一匹洁白如雪的马。行军途中,性格不羁的陈赓提议让耿飚和杨得志赛马。那时两人都年轻气盛,血气方刚,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挑战。
展开剩余78%两匹战马飞驰而过,尘土飞扬,战友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杨得志的白马体力更加充沛,渐渐地超过了耿飚的青马,领先了不少。就在杨得志快要到达终点时,前方的草丛中突然窜出一只野兔,白马被惊吓,猛地扬起前蹄,杨得志瞬间被甩了下来,重重摔在地上,昏迷不醒。
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周围的战友们都吓得一身冷汗。耿飚立刻赶过去为杨得志做起了人工呼吸,并让警卫人员将他抬上马背,继续前行。在行军了二十多里后,杨得志终于苏醒过来,恢复了知觉。这一事件让杨得志心有余悸,自此再也不骑那匹白马。
晚年,耿飚和杨得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,都忍不住感叹道,那时的自己年轻气盛,什么都不怕,真是鲁莽又充满冲劲。
这次“赛马历险”成了红一师行军过程中一个惊心动魄的小插曲,幸运的是,并未引发更大的意外。大家在轻松和欢笑中,顺利到达了甘泉城下。
甘泉城依山而建,虽然城墙是由黄土堆砌而成,但夯得坚实牢固,且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,红军指战员们决定采用一种古老的战术——“放迸法”,也就是挖掘通向城墙的地道,并将炸药通过地道送入城墙下方,再进行爆破摧毁。
这个方法的难度在于地道施工时无法观察到地面上的情况,容易出现地道长短不一的情况。如果炸药没有准确放置到城墙地下,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。为了确保地道长度的准确性,1师的工兵营多次夜间进行测量和计算,最终才确定了合适的方案。
经过几天的努力,地道终于完工。为了确保爆破威力,工兵们从当地农民家中购买了一口棺材,将1000斤炸药塞进棺材内,再通过地道将其送到甘泉城的城墙下。与此同时,耿飚亲自指挥突击队,做好了准备。
总攻的那个夜晚,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响彻四方,土块和烟尘飞扬,整个天空仿佛都被震得颤抖。突击队随即朝着爆炸点冲去。然而,当他们冲到城墙下时,耿飚突然傻眼了——原本精心计算的炸药位置并不准确,距离城墙的垂直距离未被考虑,导致炸点设得过近。也就是说,他们忘了利用地形的坡度,结果爆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尽管如此,突击队已经冲到城下,不可能撤退。于是,耿飚果断下令突击队开始在城墙上挖洞,准备进行新的爆破。城墙上的敌人听到爆炸声后立刻警觉,急忙开枪射击,但因为突击队就在城墙下方,敌人很难瞄准,只能不断投掷手榴弹。由于甘泉城墙不高,手榴弹掉下来时直接砸向了突击队员,但还未爆炸,队员们反应迅速,迅速将手榴弹捡起并朝城墙上扔回去。
在这激烈的对抗中,一颗手榴弹突然在耿飚附近爆炸,弹片飞射而来,划破了耿飚的脖部,鲜血顿时喷涌而出。幸运的是,伤口并未触及到大动脉,耿飚保持清醒,立即想到自己身上还有一瓶云南白药。于是,他指示让人取出白药,及时止血,幸运地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害。
尽管如此,伤势仍不容忽视。得知消息后,彭德怀、陈赓、罗瑞卿、杨得志等老战友迅速赶来。彭德怀看到伤口后,严肃地说:“这么严重的伤,只用云南白药可不行,快让徐海东把戴胡子叫来!”
戴济民,红十五军团卫生部部长,接到消息后,不顾疲劳,骑着骡子赶了200多里赶到甘泉。看到耿飚的伤口,戴胡子严厉地责备他:“你伤得可不轻,贴近大动脉,一旦感染可能危及生命!”他立即给耿飚消毒、打针、包扎,并叮嘱他不要乱动。
耿飚和戴胡子曾在苏区相识,那时条件极为艰苦,药品匮乏,戴胡子常亲自上山采药材,医治伤员。如今,看着戴胡子用的是一流的药品,耿飚不禁开玩笑说:“你这小子怎么富了?”戴胡子笑着回应:“这些都是从兽医营里拿来的!”
虽然在这段艰苦岁月中,红军的医疗条件简陋,甚至用的是军马兽医的药品,但正是这种坚韧与无畏,才成就了那些曾经的英雄。
在戴胡子的照顾下,耿飚逐渐恢复。彭德怀担心他继续出征,专门派了警卫员随时看护。但耿飚依然迫不及待地要求前往东征战场。虽然伤势尚未痊愈,戴胡子坚持不同意,但在无奈之下,只能同意他的要求,最后为他送行。
临别时,戴胡子一再叮嘱:“一定要小心啊,那个地方危险重重!”
这样,耿飚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,踏上了东征的征途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