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曾经主导世界工业革命的国家,如今却在拼命阻止自己最后一座大型高炉熄火。这并非外力所致,而是一场由自己主导、旨在限制他人的“环保”运动,最终反噬了自身。
英国,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正因其过于激进的“碳中和”政策,一步步走向了工业空心化的窘境,其国际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。
一场精心布局的绿色围猎
这一切始于一场看似高尚的全球倡议。早在2003年,英国就发布了能源白皮书,率先举起了“低碳发展”的大旗。随后,美国和欧洲各国纷纷跟进,从绿化行动到巴黎会议,将环保议题推向了全球政治的中心。
表面上,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,保护地球。但其背后,却是一套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枷锁。这些早已完成工业化的老牌强国,高污染、高耗能的阶段已经过去,大部分制造业也已转移。
此时,他们摇身一变,成了环保卫士,开始为正在工业化道路上全力冲刺的中国等国家制定规则。核心工具就是“碳排放指标”。按照他们的设计,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碳排放,一旦超标,就必须向他们购买指标,或者缴纳高昂的碳关税。
这相当于让后来者为发展支付额外的“过路费”,其真实目的,就是利用“碳”这把锁,延缓中国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,从而维持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。尤其在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后,这种围堵变得更加迫切。
北京的破局之道
面对这套组合拳,中国没有陷入被动的争辩,更没有全盘接受对方设定的议程。中国的选择是:承认环保的重要性,但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国情来。一场将计就计的产业升级大幕就此拉开。
与其被动接受规则,不如主动成为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。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,中国对风能、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额就已超过了当时最积极的德国。
这步棋很快见效。2010年后,中国的光伏产品开始大规模销往欧洲,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,直接挑战当地企业。近几年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势不可挡。
2020年9月,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了“双碳”目标,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对自身能源结构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坚定承诺。
事实胜于雄辩。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.3万辆,同比暴增77.6%;光伏组件出口量则增长了37.9%。中国不仅在自身减排,更在帮助全球减排。2022年一年,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国内减少了22.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,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又帮助其他国家减少了5.73亿吨。
这场原本意在“卡脖子”的布局,反而催生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优势。西方国家没想到,他们设下的门槛,竟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跳板。
引火烧身的英国钢铁
在这场大国博弈中,受伤最深的,恰恰是最初的倡导者英国。作为工业革命的故乡,英国曾以其强大的钢铁产量为傲。然而,为了兑现自己提出的2050年“净零排放”承诺,英国开始了一场堪称“自废武功”的激进改革。
钢铁行业作为高排放大户,首当其冲。今年1月,隶属印度塔塔钢铁公司的塔尔伯特港钢铁厂,作为英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,宣布将关闭其仍在运行的两座传统高炉,转而使用更“环保”的电弧炉。
计划在7月3日和9月30日分步执行。这看似只是设备更替,实则动摇了英国的工业根基。传统高炉能从铁矿石开始炼钢,生产出的是“原生钢”,是国防、基建等所有现代工业的血液。而电弧炉只能熔化废旧钢铁进行再利用,无法从无到有生产新钢材。
这一决策直接导致英国钢铁产能锐减,超过三千名工人面临失业。更致命的是,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与工业命脉,从此将严重依赖进口。
雪上加霜的是,由中国敬业集团控股的英国第二大钢铁厂斯肯索普,也在今年3月发出警告。由于市场环境恶化和高昂的环保成本,公司每天亏损高达70万英镑,剩下的高炉在财务上已难以为继。
一场亡羊补牢的政治秀
如果斯肯索普的高炉也熄火,英国将成为七国集团(G7)中唯一无法生产原生钢的国家。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连制造坦克和军舰的基础材料都无法自给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。
巨大的危机感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了戏剧性的行动。今年4月,英国下议院火速通过了《钢铁产业(特殊措施)法案2025》,授权政府直接接管钢厂运营,用纳税人的钱为其强行“续命”。
当初高喊环保口号逼迫企业转型的,是政府;如今在企业真的要关门时,不惜代价出手干预的,还是政府。这种矛盾行为背后,是深深的无奈与恐惧。
其实,早在2023年9月,时任首相苏纳克就曾试图为这套激进的环保政策踩刹车,他宣布推迟禁售燃油车的时间,并坦言:“我们不能为了拯救地球而让英国破产。”但政策的惯性已经无法阻挡。
随着2024年大选工党上台,新首相斯塔默为了兑现竞选承诺,再次加码气候目标。政治口号越喊越响,英国的工业基础却在不断被侵蚀。
结语
到今年8月,英国的钢铁产业已名存实亡,成了G20中除沙特外,唯一一个没有原生钢产能的国家。回看这场历时二十余年的博弈,西方试图用道德高地锁住中国的发展,结果却看到中国借势完成了产业换代。而最积极的英国,却因政策执行的僵化和冒进,亲手斩断了自己的工业脊梁。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安全都需要仰人鼻息时,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还剩多少分量?这或许是21世纪以来,国际政治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课。
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