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12月8日,华北平原上寒风刺骨。
郑维山站在指挥部里,手里捏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,指节都发白了。
"司令员,兵团命令我们死守阵地,绝对不能动!"参谋的声音都在打颤。郑维山盯着地图上那两个不断逼近的红色箭头,额头上的青筋直跳。他娘的,傅作义这是要玩一手前后夹击啊!
这个湖北麻城出身的虎将,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。十三岁就当上儿童团长,十八岁已经是红军师政委。西征那会儿带着残部血战马家军,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,硬是从死人堆里杀出一条血路。现在三十多岁的郑维山,比当年更狠更绝。他一把将电报拍在桌上:"管不了那么多了,先打了再说!"
战场上的形势确实够呛。傅作义的王牌三十五军正在新保安死命突围,后头又杀来九千多装备精良的援军。三纵就剩这么点家底,四个团加起来还不到六千人,弹药都快见底了。兵团主力还在赶来的路上,这仗怎么打?郑维山心里明镜似的,要是死守命令不放一兵一卒,等敌军前后合围,三纵非得交代在这儿不可。
"老郑这是要疯癫癫啊!"消息传到兵团部,杨成武急得直跺脚。可郑维山心里有本账,他太了解傅作义那帮人了。三十五军的郭景云和来增援的安春山是出了名的死对头,傅作义偏偏让安春山去救郭景云,这不是找不痛快吗?果然,侦察兵回来报告,说援兵行进速度慢得像蜗牛爬,两支部队根本配合不到一块儿去。
三纵的阵地上,战士们趴在冻得硬邦邦的土沟里,手指头都冻得不会打弯了。对面敌军的美式装备在雪地里闪闪发亮,看着就让人眼馋。"都给我稳住!等放近了再打!"老兵们低声叮嘱新兵蛋子。郑维山拎着驳壳枪在阵地上来回跑,炮弹在附近炸开,溅起的冻土块砸得钢盔叮当响。"司令员,您快下去吧!""下去个屁!老子今天就在这儿了!"
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,三纵的弹药都快打光了。有个小战士急得直哭:"司令员,没子弹了咋整?"郑维山把最后几发子弹拍在他手里:"省着点用,打完就用刺刀,刺刀断了就用牙咬!"这话说得狠,可战士们听了反而乐了,阵地上居然响起一片笑声。这帮老兵油子都知道,跟着郑司令打仗,从来都是玩命,但从来没输过。
傅作义在北平急得团团转,他哪想得到自己精心布置的"长蛇阵"会在这节骨眼上出问题。原本打算用三十五军当诱饵,等共军主力上钩后再来个反包围。谁知道郑维山不按套路出牌,硬是用四个残破的团把两路大军都给拖住了。更气人的是,郭景云和安春山还在互相使绊子,一个嫌另一个来得慢,一个骂另一个不会打仗。
当杨得志带着兵团主力赶到时,三纵已经打得弹尽粮绝。阵地上到处都是弹坑,战士们三三两两靠在一起,有的在啃冻得硬邦邦的干粮,有的在给受伤的战友包扎。杨得志看着郑维山那张被硝烟熏黑的脸,又是心疼又是好笑:"老郑啊老郑,你这回可把天捅了个窟窿!"郑维山咧着嘴笑,露出一口白牙:"打赢就行,管他娘的呢!"
这场阻击战后来被写进了军史教科书。毛主席听说后,笑着说了句:"北有郑维山,南有许世友,都是敢打敢拼的虎将!"不过很少有人知道,当时三纵的战士平均每人只剩五发子弹。要是援军再晚到两个小时,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。现在想想,郑维山这场豪赌赢得实在惊险,可打仗不就是这样?有时候就得豁出去赌一把大的。
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,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处理。
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