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震得黄土高坡上的枣树叶子哗啦啦响,鞭炮在秦巴山地的山沟沟里炸开了花。
米脂县桃镇小寺则村的老刘家院子里挤满了人,老爷子攥着那张烫金的喜报,手抖得像筛糠。
"俺家喜林真给老刘家长脸!"老爷子扯着嗓子喊,声音里带着颤。旁边几个穿军装的小伙子憋着笑,这老爷子高兴得都快把喜报攥出水来了。
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的老陈家更热闹,街坊邻居把院子围得水泄不通。陈志学的媳妇儿摸着那块"二等功臣之家"的牌匾,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。二十八年了,自家男人在部队上摸爬滚打,从个毛头小子干到了大校政委。这次执行任务立了二等功,军地领导亲自把喜报送上门,这排场,比当年娶媳妇还风光。
刘喜林这小子打小就是个倔脾气。新兵连那会儿,班长说他是"榆木疙瘩",他就跟训练场较上劲了。别人跑五公里,他非得绑着沙袋跑八公里;晚上熄灯后,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啃专业书。去年冬天那次任务,设备在零下二十度的野外出故障,他愣是徒手抢修三个钟头,手指头冻得跟胡萝卜似的,硬是没吭一声。领导拍着他肩膀说:"喜林啊,你这股子倔劲儿,真给咱陕北汉子长脸!"
陈志学的故事更让人唏嘘。1996年当兵那会儿,村里人都说当兵没出息。谁能想到这个毛头小子能在部队一干就是二十八年?今年那次演习,他带着部队连续鏖战七十二个小时,作战方案改了十几遍。参谋劝他歇会儿,他眼一瞪:"打仗能歇吗?"任务圆满完成那天,军委直接给他记了个二等功。媳妇儿在电话里哭,说家里老人住院他都没赶上。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就说了句:"欠你们的,下辈子还。"
陕西这地方送喜报的排场是越来越大了。早些年立功喜报就是一张纸,悄悄塞给家属完事。现在可不一样,军地领导带队,锣鼓开道,横幅招展,恨不得让全县人民都知道。近三年陕西送出去的二等功喜报有四十七份,每次都是这个阵仗。为啥这么隆重?就是要让大伙儿知道:当兵,光荣!保家卫国,体面!
看热闹的老太太拉着武装部干部问:"现在当兵这么威风?"干部笑着说:"姨啊,您孙子要是当兵立功,比这还排场!"这话可不假。陕西这地方历来重视双拥工作,从延安时期就有拥军优属的传统。现在更是变着法儿让军人军属有面子,就是要让年轻人知道,保家卫国是最光荣的事。
那块"二等功臣之家"的牌匾看着轻,掂量掂量可沉得很。一头压着军人的血性,就像刘喜林冻裂的手指头;一头压着军属的牵挂,就像陈志学媳妇二十八年的等待。可要放在十四亿人心里,这份荣誉比泰山还重。老话说得好,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在冰天雪地里替咱负重前行。
米脂县武装部的同志说,现在送喜报都成固定流程了。先联系村里布置场地,再组织锣鼓队排练,最后军地领导一起上门。光是喜报的包装就换了三版,现在用的是烫金红绸,看着就喜庆。老刘家老爷子说,这排场比他当年娶媳妇还热闹。这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,老爷子自己也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安康那边更讲究。除了送喜报,还要开座谈会,让立功军人讲讲自己的故事。陈志学在视频连线里说得实在:"当兵没啥特别的,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好。"这话听着简单,可二十八年如一日地做好,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。他媳妇在底下听着,一边抹眼泪一边笑,那笑容里都是骄傲。
陕西的黄土高坡和秦巴山地,自古就是出硬汉的地方。这回两个二等功的故事传开后,不少年轻人跑到武装部打听当兵的事。武装部的同志忙得脚不沾地,嘴上说着累,心里可美着呢。为啥?因为他们知道,这些年轻人里,说不定就藏着下一个刘喜林,下一个陈志学。保家卫国的事业,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。
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,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,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。
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