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 | 图雅 翻译 | 其力格日
图片 | 宋澎涛 部分来源于图片库
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,勒勒车静静伫立。它曾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,更被尊称为“草原之舟”,它的木质车身宽厚质朴,车轮坚实厚重。
勒勒车承载着牧民们的生活物资,伴随着牧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启着一段又一段的迁徙旅程。不仅如此,勒勒车还承载着蒙古族绵延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它见证了草原上的金戈铁马,见证了无数次部落的崛起与交融,每一道车辙都镌刻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,诉说着这个民族的传奇故事。
展开剩余76%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,勒勒车制作技艺作为当地传统手工技艺,薪火相传,从未间断。它是岁月沉淀下的瑰宝,每一个榫卯结构,每一道雕花工艺,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执着。如今,这项珍贵的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勒勒车,又名辘轳车,是一种蒙古式牛车,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,当时匈奴人已懂得造车技术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勒勒车逐渐发展成为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工具。它车身小巧,双轮高大,完全采用桦木或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,无需铁件,结构简单却异常坚固耐用。车轮的辐条多达三十六根,使得车辆在草原、雪地、沼泽等复杂地形上都能自如前行。
勒勒车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。制作过程中,匠人们需精选木料,经过烘干脱水处理后,再精心雕琢各部件。车架子由两根长辕木、九至十一根横撑、八根竖撑和两根车厢盖组成,车轮则由一根车轴、两个轮毂、三十六根车辐条和十二个车辋构成。制作时,匠人们仅凭简单的木工工具,如锛子、斧子、凿子和锯等,便能将各部件巧妙连接,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勒勒车。
在草原上,勒勒车曾是牧民流动的家,它伴随着牧民迁徙的脚步,穿越草原翻越山岭,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与草原的四季更迭。
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,勒勒车早已被新的交通工具所替代,退出了交通运输业的历史舞台,但勒勒车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价值并未因此减损。相反,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后人得以窥见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独特魅力与智慧。
统筹 牧仁
审核 乌日嘎
新媒体编辑 张欣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