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上级部门正式确认了空军领导班子的构成,确定刘亚楼、吴法先、王平章、常坤、王维五名同志担任空军党委的常务委员。
1957年,防空军与空军整合后,管理层得到增强。刘亚楼担任司令员一职,吴法宪则成为政委。副司令员包括王秉璋、刘震、成钧、曹里怀、谭家述、常乾坤和徐深吉等人。
观察名单可知,常乾坤是最早出任空军副司令员的人员之一。然而,随着领导团队的扩充与强化,他在名单中的排序却有所下降。
谈及空军领导团队中飞行技术领域的佼佼者,常乾坤无疑位居前列,其背景颇为丰富。常乾坤在空军中的飞行技术造诣颇深。若论起该领域的专业度,他首屈一指。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不凡的经历。
1925年,他成功进入黄埔军校,并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次年,他再次通过考试,进入广州航空学校,随后被派遣至苏联,进入红军航空学校深造。完成学业后,他在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担任准校领航员。由于大革命的挫败,他选择留在苏联继续发展,数年后,他转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,专攻航空工程。
抗战开始后,他前往新疆迪化,途径苏联,在那里成为新兵营的航空理论指导教师,随后转至延安,持续投身于教育事业。
抗战胜利之际,他随众多延安干部前往东北,那里已有空军教育的初步架构,他也得以发挥作用。尽管未直接参与前线战斗,但他为新中国空军培养了众多人才。在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担任校长期间,他在三年多的时光里,成功培育出560名各类技术人才。
1949年,空军组建之后,他随即出任空军副司令员,并兼任训练部主管;到了1953年8月,他又被委以重任,成为空军第二副司令员,同时管理军事学校部,职位颇为重要。
然而,随后由于领导团队的增强,这位在空军领域技术精湛的将领,在职位排序上却有所后退。在副司令员的七人名单中,他位居第六。
谈及入党时间,在空军领导团队里,他是最早的成员之一;然而,若以战斗成就和革命贡献衡量,他在团队中相对靠后。至于他对空军的贡献,实际上被低估了。军队是个看重战功和战绩的环境,多数将领都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赢得地位的,而他并未直接指挥战斗,因此在资历上显得不够分量。
刘亚楼以其卓越的工作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著称,但其领导风格有时倾向于直接且强硬,倾向于个人决策,不太接受同级与下级的不同见解,这导致了他与几位副司令员间产生了分歧与隔阂。根据吴法宪的回忆记载,那些副司令员在刘亚楼面前显得较为“顺从”,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。常乾坤因缺乏显著的战功,工作中又频繁受到指责,自我感知在空军中的位置不高,感到颇为沮丧。
常乾坤心中常有烦闷,时常向他人倾诉。在空军服役期间,他遭遇了不少排挤,感觉自己的发展空间受限,就像原本合适的鞋子不断被挤小,脚都快被束缚得不成样子了。
实际上,不仅限于他,其他几位副司令也曾面临相似的情况。所以,在刘亚楼缺席的党委会上,常委成员们期望通过政委吴法宪,向刘亚楼传达希望他能调整工作与态度的意愿。吴法宪作为刘亚楼的旧部,即便升任政委,对于向刘亚楼直接提出过多意见仍感为难,导致双方间的矛盾未能得到有效化解。
吴法宪提及,自刘亚楼病倒以来,他便很少再提出调整工作的诸多建议。
刘亚楼逝世后,党委随即召开了一次会议,集中讨论并指出了刘亚楼生前所犯的错误,吴法宪同样受到了指责。原因在于,他未能充分履行政委的职责,导致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和谐,但实际上内部问题重重。
当他从政委岗位调任至司令员时,由于前任刘亚楼的生前部署,他在内部面临了不少非议。若非外界力量的介入,他的司令员职位可能不会如此稳固。
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